委内瑞拉总统宣布将关闭该国驻厄瓜多尔使领馆
税负率是企业税费与营业收入的比例,全国税源企业的平均税负率为5.69%,对于中煤,税负率是17.3%,高出全行业11.4个百分点。
最后,智能电网能够改善电力用户电能消耗煤炭实现完全的市场化后,对国内尿素行业产生的影响是正面的,亦或是负面的?记者就这个问题采访了江苏华昌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张汉卿,他认为从短期来看此项改革对尿素行业所产生的影响不大。
与此同时,近年来煤炭行业前期新建产能将逐渐释放。这意味着明年起将取消煤炭重点合同,实施电煤价格并轨,煤炭价格将全面实现市场化。那么对于以煤炭为主要生产原料、同时又是用电大户的中国尿素行业,这次改革对其又会产生什么影响呢?此前国家每年都要组织煤炭订货会签订供需合同。煤电行业在此时迎来了拐点,发电企业占据有利地位,所以改革并不会造成电价的上涨。年初以来,市场煤价接连狂跌,甚至与重点合同煤价不相上下。
2002年国家宣布不再发布电煤指导价,煤电双方通过煤炭订货交易会协商确定电煤价格。煤炭价格完全放开后,可以实现市场公平竞争,在一定程度上将有利于煤炭价格的平稳,这对尿素行业的影响是有利的。但很多电子屏所发挥的作用,仅仅是显示红字标语迎接上级领导参观指导工作。
这种现象在煤炭行业应该不是个例,值得每个管理者深思。很多工人感觉承受不了。只是个例吗?记者所反映的这个问题也许仅为个例,但是大家可以深入观察,在你所在的企业中,是否也存在这种为了管理而管理的形式主义。井下大巷有的地方可以安装照明设施,有的地方不需要,可就是要求得和繁华马路一样,灯火通明,导致每月电费在320万元的基础上又增加了40万元。
值得肯定的是,学习先进管理模式的风气,正前所未有地在整个煤炭行业蔓延,管理者都深刻认识到科学管理的重要性。但是,这些硬搬来的经验和制度并不切合企业实际,管理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,反倒成了束缚脚的夹脚鞋。
在运用这些管理手段时,必要的形式是需要的,但若过分强调有形却无用的东西,就会得不偿失了。同样是推行质量标准化管理,记者去过的1个煤矿的做法是搞岗位标准描述,规定工人写3000字的岗位描述,要背诵得对答如流,中层领导背6000字,高层管理者背10000字。一旦检查不合格,就要扣分、整改。稿件中所反映的盲目跟风现象,也是近年来值得关注的问题。
因为井下路程长,1个班下来要10多个小时,结果上来还要唱矿歌、学习、做广播操,到家还要抄笔记、背岗位描述十一五以来,公司共组织实施了100余项技术创新,其中防跑车液压边坡式放车机项目获得国家知识产权专利。创始于1959年的平庄煤业,成为国电集团一员后开始重新审视企业的可持续发展,他们立足当前、谋求长远,决定用两条腿走路:一是淘汰落后产能;二是加大技术创新,扩能提速。2008年6月,内蒙古平庄煤业(集团)有限责任公司(以下简称平庄煤业)跻身中国国电集团方阵,通过转方式、调结构,2011年与2007年相比,企业煤炭产量从1948万吨提高到3776万吨;销售收入从30.3亿元提高到82.8亿元;资产总量从78亿元提高到166亿元;企业利润从2.1亿元提高到18.5亿元。
2011年,平庄煤业又成功重组蒙东能源,使企业增加煤炭储量6.8亿吨,锗金属储量3226吨。2008年8月8日,企业与中国矿大、辽宁工程技术大学等科研院所联合研发的陡帮开采、横采内排露天开采煤炭工艺技术在西露天矿得到成功应用。
创新提质、扩能提速成为企业实现跨越式发展的一剂良方。他们对4个落后产能生产井实施了彻底关闭,分流2000多人,每年减亏7000万元到8000万元。
该技术填补了国内露天开采煤炭工艺技术空白,延长了矿井服务年限。目前,企业正坚持以煤为主、多元发展,积极构建蒙东、蒙西、新疆三大煤炭生产基地和煤、电、化、运四大产业板块,力争到十二五末期产值超百亿,向亿吨煤炭企业和全国煤炭企业前30强挺进。煤炭产量由重组时的2200多万吨发展到近5000万吨。同时,他们采取汽车运输工艺替代铁路运输工艺,降低了生产成本,减少生产人员600余人。2011年,平庄煤业在全国煤炭产能排名中列21位。在淘汰落后产能的同时,企业加大技术创新与扩能改造力度
这是很难实现的控制目标。除了中央和地方的复杂博弈之外,还要考虑到对经济增长、经济结构调整和转变发展方式,人民生活和能源价格等诸多方面的影响。
其次,能源消费总量目标分解困难。煤炭消费总量的增长目标分解到每一年,年增加量只有1.556亿吨,而2011年实际增长了2.95亿吨,余下四年年均增长1.21亿吨。
非化石能源比重提高到11.4%,非化石能源发电装机比重达到30%,天然气消费比重提高到7.5%,煤炭消费比重降低到65%左右。十一五以来,中国工业能源消耗占全社会总能耗的比重由70.9%上升到73%。
第三,推进能源价格实质性改革,政府坚决退出价格管制领域。国内一次能源供应能力为43亿吨标煤,其中国内生产能力36.6亿吨标煤,能源自给率85%左右,石油对外依存度控制在62%以内。既要有实现能源消费总目标的决心,还要避免过多的行政管制,造成分配上可能的扭曲。若规划中的主要目标得以完成,对中国经济而言将是巨大的利好消息:国内能源电力结构优化调整将顺利实现,能源供给能力大幅提升,国民经济进入可持续发展道路,中国经济有望进入高速增长时期。
控制能源消费总量,需要设计合理的执行方案,平衡各方的合理需求。地方政府普遍认为,能源消费总量控制目标有必要,但分给自己的能源消费量太少,将对地方经济发展带来负面影响。
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能源研究室副研究员白玫在接受《中国产经新闻》记者采访时表示:十二五能源消费总量控制之路将十分艰难。第二,解决能源行业垄断问题。
第四,通过政策组合,提高能源效率。白玫也建议:第一,能源消费总量控制态度要坚决。
钢铁、有色金属、建材、石化、化工和电力六大高耗能行业能耗占工业总能耗的比重由71.3%上升到77%左右。国家相关部门、地方政府、企业应加强交流合作,尽快出台相关配套措施,力助国家能源电力结构的优化升级,实现各能源利用方式和谐相处。中投顾问能源行业研究员任浩宁表示:2015年能源自给率要达到85%左右的目标,实施起来难度较大,诸多问题亟待重点解决,如石油供给能力、煤炭结构调整、页岩气开发、光伏产业脱困、落后产能淘汰等。第二,由于2011年能源消费34.80亿吨标煤使得能源总量控制目标的实现变得更加困难,这意味着十二五后四年,年均能源消费总量增量仅为1.7亿吨标煤。
白玫分析指出:首先,能源消费总量控制目标执行困难。第一,实际消费量仍有可能超过目标值。
第三,煤炭产量有可能突破十二五规划目标。在高耗能产业投资增长较快的前提下,要实现煤炭年均增长1.21吨的控制目标不太容易,这一点可以从2012年新增煤炭产能2亿吨的安排得到证实。
但白玫却不无忧虑地指出:我国经济发展对煤炭的依赖依然很大,我国石油和天然气的自给率到十二五末将继续下降,将有可能低于40%,石油安全问题将日益突出。节能优先,能源总量控制是中国能源战略的主要目标。